茅盾眉找九宮格會議室批《芳華之歌》前后–文史–中國作家網
一
中國古代文學館編選的《中國現今世文學茅盾眉批本文庫》,1996年由中國國際播送出書社出書,內含“長篇小說卷1”“長篇小說卷2”“中短篇小說卷”和“詩歌卷”,共四冊。這套上世紀90年月問世的材料,為茅盾上世紀五六十年月所寫,提到它,是與楊沫個人空間的長篇小說《芳華之歌》有一段人緣。
1959年,一位叫郭開的通俗讀者批駁《芳華之歌》,他持續頒發《略談對林道靜的描述中的毛病》(《中國青年》第2期)、《就〈芳華之歌〉談文藝創作和批駁中的舞蹈教室幾個準繩題目》(《文藝報》第4期),使作家作品一時光“朝不保夕”。
郭開,聽說是北京電子管廠的工人。“《芳華之歌》風浪”之所以掀起這么年夜的風波,跟此人、也跟那時《中國青年》雜志的約稿“組織”會商有關,后者在刊載郭開《略談》的“編者按”中如許說:
這兩年,在我們文藝陣線上,呈現了不少反應古代生涯的長篇小說,這些作品在青年讀者中惹起了普遍的影響。這是非常可喜的景象。
《芳華之歌》就是這些比擬優良的長篇小說中的一部,它和其他作品一樣,遭到了寬大青年的熱鬧接待。看了《芳華之歌》后,良多青年同道向本刊編纂部來信反應,以為這是一部好書,它塑造了盧嘉川、林紅、林道靜、江華這些輝煌的共產黨員抽像,給每一位讀者留下深入的印象。但也有些同道提出了分歧的見解,以為這本書的毛病嚴重,宣傳了小資產階層情感,并曾經在讀者中發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上面頒發的郭開同道的看法,就代表這種見解。
明天重讀這段話,會感到與“編者按”所等待的後果正好相反,相當于把“功德辦砸”。一方面,它熱忱地確定作品“勝利塑造”了這些正面人物抽像;另一方面,卻說郭開以為這本書“毛病嚴重”“宣傳了小資產階層情感”,“曾經在讀者中發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原來是在“拉架”,卻“拉了反架”,差一點就讓野蠻在理的郭文占了優勢。楊沫之子老鬼以為,母親這部長篇之所以年夜獲勝利,跟作品選擇常識分子題材有很年夜關系。它惹起很年夜爭議,也本源于此。由於十年來重在提倡“為工農兵辦事”,激勵塑造“工農兵抽像”,一會兒來了一個“小資青年”(當然是向往光亮和請求提高的青年),如許一來,編者按作者生怕沒有料到——這段“領導性”的考語,果真在文藝界發生了“極為不良的影響”。
這是茅盾“眉批”《芳華之歌》的佈景。
二
據老鬼的《母親楊沫》記錄,到“1959年頭,小說《芳華之歌》的影響曾經彌漫全國,好評如潮”。但自反右活動后,部門群眾和青年愛好上綱上線,動輒給人扣年夜帽子。時任《中國青年》雜志總編的邢方群在編委會上指出,對這種看題目簡略化、單方面化的景象,應組織一些文章停止教導,請文藝組留意這方面的選題。文藝組編纂江涵到北京電子管廠餐與加入《芳華之歌》座談會,熟悉了郭開,發覺到他是那種情感過火、看題目簡略的典範,于是向邢方群報告請示。邢以為這個典範很好,應當趕緊組織約稿。郭寫這篇文章,有它的“實際基本”;或說也不是他“自動”要寫的,而出自編纂的“組稿”意圖。在后來北影廠拍攝《芳華之歌》前,浩繁人士餐與加入的座談會上,郭開如許說:那時《中國青年》來電子管廠組織該小說會商會,有些老工人對這部作品惡感,批駁《芳華之歌》“寫了良多談愛情的事兒,尤其是林道靜跟好幾個漢子談過,不敷嚴謹”。編纂就讓郭開把老工人的看法收拾出來,他一開端沒承諾,由於從未寫過文章,記者又幾回向他發動,還說這是工人階層的聲響,承諾“幫他修正”。電子管廠老工人批駁林道靜的看法,實在也不是孤案,它與在《中國青年》《文藝報》上支撐郭開的劉茵文章應當說不約而合。正如後面所說,原來是要抓“典範”的《中國青年》雜志社,撰寫的“編者按”卻滋長了這一典範景象,這更讓郭開表露的“內情”變得虛無縹緲。
郭開批駁《芳華之歌》文章的重要不雅點是:一、書里佈滿了小資產階層情調,並且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層態度停止自我表示的;二、沒有很好的描述工農群眾,尤其沒寫常識分子如何與工農相聯合;三、沒有寫常識分子改革經過歷程,是以沒有提醒人物魂靈深處的變更。何其芳寫文章是因《中國青年》約稿,以他那時成分——學部委員、中國迷信院哲學社會學部文學研討所所長、詩人和批駁家,本不應跟無名小卒計較。郭開“進犯常識分子”的談吐促使他對其不雅點逐一批評。文章是如許開首的:
流蕩著反動的豪情的小說《芳華之歌》,我曾經讀過兩遍了。第一遍是在往年嚴重的整風活動中,應用閉會的空地斷斷續續地讀的。讀完以后,我曾說過它和《林海雪原》、《紅日》、《紅旗譜》等幾部小說一路,“使我心里產生了歡樂之情”……這是由於我那時曾想到了一些五四以后的小說家的成名作。我所想到的這些成名作,除了多數特殊杰出者而外,在思惟和藝術的成熟的水平上,良多是不如《林海雪原》、《紅日》、《紅旗譜》和《芳華之歌》這幾部小說的。(《〈芳華之歌〉不成否定》)
然后他筆鋒一轉,對郭文的“三點”停止了嚴厲批駁。他說,一、毛澤東同道在《講話》中批駁過資產階層的自我表示式的作品,于是郭開就說《芳華之歌》“佈滿了小資產階層情調,作者是站在小資產階層態度上,把本身的作品看成小資產階層的自我表示來停止創作的”。這條斷語顯明離開了《講話》頒發時的汗青周遭的狀況,對其作了“教條主義”的誤解,也與“全書的現實很不合適”(指這部小說)。二、郭文批《芳華之歌》沒有寫常識分子與工農相聯合,現實是,他沒有想到,“作者沒有效較多的篇幅往寫林道靜和工人農人接觸,往寫她向工人農人進修了些什么,這能夠是由于這部小說的情節的限制,也能夠是遭到作者的生涯經歷的限制”。在那時,普通青年常識分子餐與加入反動,起首是與反動者接觸,餐與加入一些反動運動,這是合適汗青情形的。三、郭開責備作品,“沒有當真寫常識分子改革經過歷程,是以沒有提醒人物魂靈深處的變更”,這怎么能夠?“《芳華之歌》里面最能吸引寬大讀者的是那些關于那時的反動斗爭的描述。嚴重的地下任務,大張旗鼓的先生活動和勇敢的牢獄斗爭。”作品里的反動常識小樹屋分子,“在就義是需要的時辰,他們捨身殉難。他們用他們的血來發明今天,盡管那瑜伽教室是他們本身見不到的今天。讀著書中關于這些人物的描述,我們會覺得他們的血液還在我們身下流淌”——隨后他提出質疑:這,莫非不是在深入而動聽地“提醒人物魂靈深處的變更”嗎?
何其芳(1912—1977),詩人、學者和文學評論家,1935年結業于北京年夜學哲學系。先在四川餐與加入地下任務,1938年奔赴延安。曾任魯藝文學系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宣揚部副部長、《新華日報》副社長……應當說,何其芳之所以這般“衝動”,恰是由於,小說中那些誕生進逝世的反動者抽像,與他的人生途徑發生了高度的疊合和精力感應。
三
郭開等對《芳華之歌》的劇烈批評,使這部剛冒頭的“名著”簡直夭折,茅盾、何其芳借《中國青年》表白立場,也是看到了這一情勢。他們尤其是茅盾的親身出頭具名,終于為中國今世文學史挽留了這部“白色經典”。
新中國成立后,茅盾文論和文學批駁良多,但少少公然為一位剛出道的作家辯解。既然郭開他們側重從“思惟態度”的角度進犯楊沫,所以《如何評價〈芳華之歌〉?》一開端就從這里進手。茅盾說,比來關于《芳華之歌》的會商很有興趣義。由於會商不單提出了作品對的評價的題目,尤其主要的是提出了“評價作品時思惟方式的題目”(在那時語境中,“思惟方式”是一個敏感題目)。針對郭開的責備,茅盾的語氣比何其芳陡峭, 卻隱含著那時普通文學批駁所缺少的弦外之音:
第一,《芳華之歌》是不是一部具有“教導意義的優良作品”?
他以為,這部作品反應的,是“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汗青時代黨所引導的先生活動,毛主席在著作中曾經對它賜與了對的評價,這是大師都進修過的。“我以為《芳華之歌》的全部思惟內在的事務基礎上是合適于毛主席的結論的”。作品勝利塑造了盧嘉川、江華、林紅幾個勇敢不平的共產黨員抽像,並且經由過程林道靜的“人生途徑”印證了一個真諦:“小資產階層常識分子只要在黨的引導之下把小我命運和國民民眾的命運聯絡為一,這才有真正的前途。”同時指出:“小資產階層常識分子必需顛末思惟改革才幹真正為國民辦事。”
茅盾以為權衡一個作品的真正尺度不是口號標語,而是它反應的社會生涯能否合適汗青現實。他說,要對的懂得這部作品,我們就得熟習那時的情形,特殊是青年先生的思惟情形。假如我們不往盡力熟習本身所不熟習的汗青情形,而只是從客觀動身,用明天前提下的尺度往權衡二十年前的掉誤,那就會犯汗青主義的過錯。茅盾的兇猛,還在于上面這段話:“當然要站穩工人階層的態度”,用馬列主義的不雅點對汗青現實做出對的評價;不外,“光有工人階層的態度”和不雅點,“而不求熟習特定的汗青現實,這就叫做沒有查詢拜訪研討沒有講話權”,“假如不如許做,那么態度即便站穩,而不雅點卻不會是馬列主義的”。
第二,我們如何評價林道靜這小我物?
他指出,林道靜雖是田主家庭的女兒,在家庭倒是“被搾取者”,怙恃還想用她來“交友顯貴”。這使她自幼就冤仇封建主義,要對抗,但是她受的是資產階層教導,接觸的也多是小資產階層常識分子。是以,她的本位主義,“她的對抗封建家庭是從本位主義態度動身的”。小說依據這個青年男子的汗青前提,真正的地描述了她所經過的事況的思惟改革的經過歷程,“亦即從對抗封建家庭到中國共產黨所引導的反動活動的經過歷程”。像年夜大都走向反動的常識分子一樣,這個經過歷程要經過的事況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了對抗封建婚姻,尋覓小我前途;第二階段是垂垂認識到小我奮斗沒有前途,小我好處要與國民的好處相聯合;第三個階段,則在黨的教導啟發下,熟悉到小我好處應該遵從于工農民眾的好處,于是果斷獻身于反動。所以茅盾問到:對于寬大青年來說,林道靜的這條“途徑”,莫非不“可以供青年們進修”嗎?
當然,茅盾也不粉飾這部作品的毛病,他以為重要是三點:一,人物;二,構造;三,說話。由于其別人物沒有寫好,使林道靜在整部小說中一直過于“凸起”,“似乎是獨一的先知先覺和沖鋒陷陣者”。小說構造有點“混亂”,如第七章,基礎離開了林道靜的遭受這條主線。還有作品說話,它們或“顏色單調”,或“不敷柔和”,這都與她的“詞匯未幾”有關。
四
寫這篇評論文章前后,茅盾感到有些話沒有說完,于是陸續在楊沫的《芳華之歌》上寫下了有名的“眉批”。這套《中國現今世文學茅盾眉批本文庫》,在茅盾生日百年之際(1996),舞蹈教室由中國古代文學館編纂,由中國國際播送出書社出書。據舒乙在《總序》中先容,這批由作家其子韋韜捐贈給“茅盾舊居留念館”的眉批作品,總計44種。該文庫支出的眉批僅是此中一小部門:如楊沫的長篇小說《芳華之歌》,烏蘭巴干的長篇《草原狼煙》,杜鵬程、茹志鵑的中短篇小說《在戰爭的日子里》《高高的白楊樹》等數篇,以及阮章競的詩歌《漳河水》《迎春橘頌》,田間的《田間詩抄》等,足見其“可貴”。這里抄寫《芳華之歌》眉批若干:
第一章
一、第5頁批語二則
上:這第一章的第一至五段可以刪往,而把車到北戴河站作為本章的開始;可以如許寫:車到北戴河站,上去一個女先生,滿身縞素裝扮,拿著一包樂器。車上的乘客從車窗伸頭出來看著她,嘖嘖地群情著(這是大要的輪廓,文字還得揣摩)。
左:這一段的描述,平淡無奇,且不簡潔。
二、第9頁批語一則
左上:這段也不敷簡潔。
第三章
一、第63頁批語一則
右:這里一段寫得好,由於,假如從請願者方面寫,很難寫得好;此刻改從被捕的二人寫,就別有異彩,並且也嚴重。
第十二章
一、第106頁批語一則
左下:這一段回想,段落不清。
標誌1處。
第十七章
一、第144頁批語一則
左上:此章后半,是寫掉敗的。
標誌1處。
二、第149頁批語一則
左:這里所提出的題目,是不了了之的;區委會議既沒有決議,也沒有向下級提出陳述,懇求唆使,只是說市委決議非履行不成罷了。
標誌3處。
三、第163頁批語一則
左上:這一章像是過場戲,是揮霍翰墨。由於,這一章所談到的幾小我的舉動,犯不著用一章來描述。
這些以藝術尺度對楊沫《芳華之歌》請求甚嚴的“眉批”,是這部長篇“經典化”經過歷程中的主要文獻,即便再遲也很有需要,很有價值。
由於本文的另一個配角是郭開,所以有需要對他生平資料的錯誤再作勘誤,以便增添茅盾師長教師“眉批”汗青現場的豐盛性、平面感。從文學史研討的角度看,老鬼著作的《母親楊沫》說,“郭開是北京電子管廠的一名工人”(96頁);又說,1959年2月,北影廠在開拍《芳華之歌》之前,在廠會議室召開文學界、片子界、消息界多人餐與加入的座談會,郭開也應邀列席。“母親就坐在郭開的對面。這是個面孔平凡,沒有特征的三十歲擺佈男人。”那時“講話之熱鬧,目不暇接,郭開最基礎沒有抵擋之力”(第100頁);以及,郭開自述,這篇文章是因《中國青年》記者幾回再三敦促而寫,“由於歷來沒寫過”(第100頁下端)。給人印象,他只是一個粗通文墨的工人。
而我查《西躲之水救中國》一書下面記錄的郭開生平資料與老鬼著作卻收支頗多:郭開,原名郭清正,1933年5月1日生于山西省洪洞縣楊洼莊村。郭家是水利之家,幾代人均從事治水工作。1946年,郭開就讀于北原中學,1947年到北平,在清華年夜學土木系水利班旁聽。1949年頭北平束縛,考進華北結合年夜學(中國國民年夜學前身),同年5月從軍,其后3年隨軍隊南下。1955年改行到一機部(四機部前身),再分派至774廠(北京電子管廠)任務。據中國國民年夜學一位博士生對其自己的采訪,印證該書所說資料失實,即平易近間水利專家郭開與批評《芳華之歌》的郭開是統一人無疑。他在批駁《芳華之歌》之前并非“歷來沒寫過”,而是“1956年以筆名郭開闢表文章”,比寫批評這部長篇的兩篇有名文章整整早了三年。
不外,畢竟哪一方面的資料失實,還需求進一個步驟做考據和訂正的任務。
(作者系中國國民年夜學文學院傳授)